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沪剧《邓世昌》艺术研讨会举办
2016.02.28
分享到:
  沪剧《邓世昌》是上海沪剧院于2014年创排的新戏,已在全国各地演出30多场,剧院两年打磨三度提升,赢得了老观众的追捧,也为沪剧争取到了一批新观众。去年11月初《邓世昌》进京汇报演出,收获了很高的评价。昨天,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的沪剧《邓世昌》艺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京沪两地近40位戏剧专家齐聚一堂,为这部作品总结经验、并提出不少具体的修改意见,以争将该剧打造成高峰之作,推动上海原创戏剧更好发展。
  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对沪剧敢于突破传统,选择这样的题材表示赞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前所长王安奎就表示:“沪剧突破原来剧种的局限应该得到赞扬,证明沪剧可以创造出充满阳刚之气风格的作品。”但他同时也提出,越剧、沪剧除了突破局限以外,还应该继续保持作品阴柔之美,创作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
  京剧作曲家高一鸣认为,沪剧院演出这样的题材,也是沪剧在当今21世纪探索如何创新发展重要的举措。“我觉得这使得能接受沪剧的地域扩大了。这次在北京的演出很轰动,里边很多不是本地区的观众。”
  而中国剧协名誉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则直言了他最初的担忧:“悲壮、厚重的历史,沪剧院能不能拿下来?我一直很忧虑。我是1961年在话剧舞台上看到甲午海战,很受感动和震撼,《甲午风云》电影放映之后,我几乎连着看了不下十遍,总觉得这个题材是不可超越的。但这次我的看法要转变了,这个戏能够达到目前的水准,是沪剧界的一个重大成果。我想把它打磨成高峰,打磨成精品,让上海话可以打动不讲上海话的观众。”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表示,真实是历史剧的生命,这出戏主创团队综合吸纳了当前甲午海战研究的最新成果,重新评价了一些历史人物,“丰富了沪剧的舞台呈现,对剧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在谈及题材选择时说:“沪剧从来就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剧种,在1960年代初前辈艺术家就曾经上演过甲午海战。选择《邓世昌》这个题材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也有很多人表示担心。但是我们有自己的考虑,沪剧走到今天是需要多方面改变,去适应这个大时代的。特别是创作和题材的选择上不能永远在小儿小女小情调中打转转,拓展题材也就打开了沪剧的格局,提升了沪剧的文化内涵和沪剧的艺术格调。这是沪剧发展的必然需要,是作为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地方文化与城市同行的发展节奏。”
 
作者:潘妤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