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诗人莱蒙托夫孤独一生 27岁时因与同学决斗辞世
2015.04.07
分享到:
  在俄罗斯,有这样一位诗人,历经坎坷,却英年早逝。在人世间短短的27年,留下的文学创作不仅为俄罗斯文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每一个读过他作品的人,都为其真挚的情感和浪漫主义情怀所感动和震撼。
  他,就是莱蒙托夫。
  2014年10月15日,是被誉为“普希金的继承者”的天才诗人——莱蒙托夫200周年诞辰纪念日。俄罗斯各地民众都为这位早逝的天才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当天,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前来,到诗人的墓前敬献了花圈。
  怀着仰慕的心情,笔者来到莱蒙托夫在莫斯科唯一的故居博物馆,追寻他短暂而璀璨的一生。
 莱蒙托夫故居博物馆是座二层小楼,坐落在市中心新阿尔巴特大街旁,在寸土寸金的地段显得格外珍贵。这里是诗人1829年—1832年居住的场所。为迎接纪念诞辰活动,故居进行了重新整修。一切陈列都按照当时的场景还原,仿佛在等待昔日主人的归来。
  故居中第一间陈列室是其外祖母的房间,墙上挂有诗人母亲、外祖母和幼年诗人的肖像,却缺少诗人父亲的。原来,莱蒙托夫1814年出生在莫斯科,但幼年丧母,从小由能干而独断的外祖母在乡间抚养长大;但由于外祖母与父亲不睦,他与父亲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虽然受尽外祖母的宠爱,但特殊的家庭环境在诗人心中埋下了敏感而早熟的种子。
  1827年,莱蒙托夫由外祖母带领来到莫斯科求学,在这里度过了5年时光。1830年,他不负众望考上了莫斯科大学,在校内开始接触民主革命思想。莫斯科的自由生活让莱蒙托夫文思泉涌,仅在故居的3年间,他就创作了200多首诗作和4部戏剧,接近他文学创作总量的2/3。
  1832年,莱蒙托夫转到当时的首都圣彼得堡开始军旅生涯,此后再也没有长居于莫斯科,但他的内心一直留恋这里,留恋这段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莫斯科是我的故乡,而且永远是我的故乡。我生在那儿,在那儿饱尝了痛苦,在那儿享尽了幸福。”
  走进故居的小客厅,这里是莱蒙托夫与同学亲友聚会沙龙的场所。青春期的诗人曾疯狂迷恋过多名少女,这里陈列着许多他为情人手绘的肖像和书写的情诗。这些缪斯们虽然为莱蒙托夫孤寂的生活涂抹了一丝亮色,有的感情甚至与诗人长久相随,但她们最终都没有和莱蒙托夫走到一起。莱蒙托夫才华横溢,却孤独一生。
  大客厅里浓浓的艺术氛围扑面而来。莱蒙托夫多才多艺,除文学之外,还精通三门外语,音乐绘画方面也是天赋异禀。厅内陈列着他的素描和油画作品,其中大部分画作的题材都与高加索——一个诗人毕生魂牵梦绕的地方联系起来。莱蒙托夫在幼年时因体弱多病曾多次赴高加索疗养,这里瑰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间故事与他结缘;成年后,他两次被沙皇政府变相流放到此服役。重回故地的喜悦和被流放的孤寂,碰撞出奇彩的文学火花。在这里,莱蒙托夫创作出《当代英雄》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他被特赦返回圣彼得堡休假时,竟感觉不到喜悦:“如果不是外祖母,那么,凭良心说,我宁愿留在这里……”一语成谶,诗人最终在高加索了结人生。
  走上阁楼,来到诗人的房间。映入眼帘的便是莱蒙托夫两位偶像——普希金和英国诗人拜伦的画像。其中,俄罗斯文学先驱普希金更是莱蒙托夫人生和文学的导师,后辈诗人叶赛宁曾有过精辟的论述:“除了莱蒙托夫,再也找不到受过普希金熏陶的诗人,因为理解普希金是需要天才的。”普希金的作品为莱蒙托夫提供了太多灵感,连后者最著名的《当代英雄》中,都能找到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影子。所以,在1837年,当普希金在沙皇政府阴谋策动的决斗中受伤逝世后,莱蒙托夫悲愤不已,在名作《诗人之死》中揭露了上层的险恶用心,痛惜俄罗斯熄灭了一盏“天才的明灯。”具有悲剧意味的是,莱蒙托夫最后得到了与偶像普希金一样的命运。1841年,莱蒙托夫因口角被迫与士官学校的同学决斗。莱蒙托夫并没有开枪,而对方无情的子弹却穿透了他的胸膛,终年27岁。
  故居的陈列有形展现,而莱蒙托夫的才华却无限延伸。直到去世,莱蒙托夫留下近400篇诗作和数篇小说、戏剧,但他作为普希金和后世作家的纽带,开拓并创新了文学形式,影响了契诃夫、布宁等一大批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更是莱蒙托夫的忠实拥趸,他曾深为惋惜地说道:“如果莱蒙托夫还活在人世间,那么俄罗斯文学就不需要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了。”而在中国,莱蒙托夫也找到了知音,李大钊、瞿秋白等革命先贤都译介过他的诗歌。
  莫斯科和俄罗斯人民更是不会忘记这位祖国和自由的歌者。首都莫斯科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广场和大型铜像,全俄各地有4个纪念馆、1700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他的作品也被收入教科书中。他为爱国将士谱写的《博罗金诺》,则成为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将士们的最佳战歌。
  莱蒙托夫的人生道路是孤单的,但他的精神世界并不孤寂。走出故居时,笔者遇到一群中学生前来参观,他们从莱蒙托夫的诗中汲取力量,而这正是文学的魅力:莱蒙托夫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只有短短一瞬,但他炽热的才情,却在作品中永生。
 
作者:谢亚宏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