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金秋诗会:诗歌与翻译同在 诗人与翻译家同在
第26届金秋诗会让诗歌翻译和翻译家走近读者
2017.11.15
分享到:
 
 
  诗歌是人类思想的光芒、情感的波涛,翻译则能将这些光芒和波涛传导得更远。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诗歌作品的作者以及内容,而往往忽略了把这些外国经典作品带给广大读者的伯乐——诗歌翻译家。为了更多维地展示译者和译作的风采,更具象地审视上海诗歌翻译界的过去和现在,吸引更多的读者深入了解诗歌翻译的魅力,11月8日-12日,开端·经典第26届金秋诗会以诗歌、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形式,在文艺会堂展厅上演了一场跨界融合的“金秋诗会”,以展览、音乐会、沙龙、赛事等系列活动,让读者静下心来,亲身感受诗歌的静谧与美好。
 
 
 
 
  注重传承性、创新性,让老一辈翻译家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上海的翻译家群体就在外国诗歌译介领域作出了源头性和示范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上海的文学翻译事业蓬勃发展,优秀诗歌译者及译作不断涌现,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歌经典,经由翻译家们的妙笔迅速传播开来,成为几代人的美好记忆。为了更加具象地呈现诗歌翻译和翻译家的风采,本届“金秋诗会”首次尝试了展览的方式。展览分为“开端”和“经典”两部分。其中在“经典”部分,集中展出了三十位老一辈翻译名家的珍贵译作、书信和手稿,以及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和台灯,引导读者全面了解老一辈翻译家们的译作过程和专业精神,重温诗歌经典的魅力。
 
 
  此外,为了感谢在“金秋诗会”的诞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倾注大量心血的老一辈翻译家,活动开幕式上还特别为吴钧陶、潘庆舲、娄自良、薛范、冯春、葛崇岳、张秋红等颁发了“特别贡献”奖牌,向老一辈翻译家们致敬。
  注重思想性、引领性,让优秀翻译人才和翻译作品脱颖而出。在展览的“开端”部分,延续了“金秋诗会”之“译海听诗”的主题概念,从今年4月起面向会员和广大诗歌翻译爱好者征集译诗。在这个主题篇章里,共收集了从80后到“80”后各年龄层翻译家的译诗精品近50首,语种涵盖英、俄、日、法、德、意大利和阿拉伯语,以及部分中国古诗的英译作品。《清晨曙光》《童年》《第一天》《建军九秩庆》《从何而来呀,这祖国之情?》……从他们的作品里,读者可以感到文学翻译精神的开端和发展,译诗未来的希望和愿景。
  作为上海翻译家协会历时最久、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艺品牌活动,“金秋诗会”是由以翻译、推介世界优秀诗歌而享誉全国的五位名家——冯春、钱春绮、吴钧陶、张秋红、黄杲炘于1992年发起创办的。25年来,“金秋诗会”年年举办,知名度越来越高,包容性越来越广,参与者越来越多,培养孵化了一大批诗歌翻译人才和优秀作品。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郑体武回忆说,“金秋诗会举办初期,自己还是初出茅庐的译者,和他一样,很多人伴随着诗会的举办而成长。”
  注重专业性、普及性,让翻译爱好者和普通读者走进诗歌。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金秋诗会”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上海译协在展品呈现和互动活动上都作了精心策划。其中展品设计颇为用心,一诗一板的形式涵盖了原诗和原作者简介,译诗和译者简介,以及译者在翻译创作时的感悟和体会。互动丰富多元,既有开幕式上一场融合诗歌、音乐、舞蹈、朗诵的视听体验,还有围绕主题举办的“诗与歌的邂逅”迷你音乐会、“沙仑的玫瑰·诗中的蔷薇”诗歌翻译沙龙、“诗润童心”少儿中外诗歌朗诵比赛,以及“诗歌信箱”、互动闯关问答等一系列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上海译协充分发挥专家优势资源,为业界翘楚和社会大众搭建了多层交流平台,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找到兴趣点,从而真正走进诗歌和诗歌翻译。其中迷你音乐会邀请90后独立音乐人李程团队演唱了由著名爱尔兰诗人叶芝同名诗歌改编的歌曲《TO AN ISLE IN THE WATER》等8首歌曲,吸引了大批音乐和诗歌爱好者参与。诗歌翻译沙龙邀请到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青年教师姜林静、包慧怡、陈杰,带领读者从专业角度,分别导读了玫瑰在英、法、德三中语言诗歌中的意象。少儿中外诗歌朗诵比赛特邀著名朗诵艺术家过传忠,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中英诗歌翻译专家黄福海等担任嘉宾评委,专业的点评和示范表演让小选手们获益匪浅。小读者张琦笠在赠言卡上留言道,“我很喜欢《童年》这首诗歌,让我想起了童年的美好往事,我真的不想长大,我想要永远的童年!”。读者韦晴在赠言卡上留言,“姜林静、包慧怡、陈杰三位老师对诗人生平、思想、情感、哲思的解读,把我引入了美妙纯净的诗的世界。”
  近年来,“金秋诗会”的主题越来越多元化,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曾多次走进高校、图书馆、大剧院,展示中外诗歌的神韵与风采,得到广大诗歌爱好者的欢迎和好评。上海译协会长谭晶华强调,诗歌翻译是一个能够让我们了解世界经典,同时也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金秋诗会”作为中外诗歌的交流平台,译者和译诗的展示舞台,诗歌和读者的沟通桥梁,今后将在强化专业引领性的同时,不断提升普及性,让翻译家当好文化的使者,让诗歌更好地走进读者和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