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再登巴别塔——文学翻译的现状与未来”专题研讨会在沪举行
2017.06.14
分享到:
 
 
  6月8日,由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再登巴别塔——文学翻译的现状与未来”专题研讨会在上海文艺大厅举行。上海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沈文忠,上海市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孙甘露,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魏育青、袁筱一以及翻译家、评论家60余人出席会议,他们从自身从事的翻译创作和翻译研究出发,结合本领域热点和焦点问题,就文学翻译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如何开展文学翻译评论两个话题展开了研讨。
  近年来,受到社会环境、业界生态、物质诱惑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译者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出现了不少乱译、错译、误译的作品,曲解了原著的精神,误导了读者的思想,损伤了文学翻译的形象,特别是制约了文学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和事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对于如何客观地评论译著和译文的水准、评论翻译的业态状况和翻译工作者们的生存状况,变得与如何客观地评论原著的思想艺术水准一样的重要。研讨会的举办,引起评论界中的通达之士更多地关注文学翻译,翻译界中的有识之士更多地听取评论界的建议。
 
 
  新一代读者很多都已能够用多种语言阅读。机器翻译也日益发展。所以未来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其宗旨必然会有所变化。汪涌豪结合汉语的固有特性,对译文中汩没与掩夺汉语特性的现象逐一例示,提出在忠实原著、随文传意的前提下,如何使译文最大限度地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而体现出汉语特有的丰赡与博雅,戒除文学翻译中洋腔过重这一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成为当下亟须完成的要务。袁筱一谈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法语文学翻译的现状,她认为文学翻译的使命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个会深刻影响到法语文学翻译本身。在新的世纪,法语和法语文化的地位不复从前,法语只是中国理解的众多的外国文化当中的一种,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法语文学那样的光环已经不复存在。
  黄昱宁谈到,目前对文学翻译缺少客观、全面、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大众根据印象笼统判定翻译质量“每况愈下,一代不如一代”并不客观。由于对具体作品的分析缺乏专业性,因此少数有见地的专业评论也往往被耸人听闻的言论所淹没。滞后的文学观普及工作,也构成评判标准的干扰因素。黄福海把《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从四个角度进行了深度对比和点评,让大家对这两种译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优劣论”有了全新的认识。
 
 
  研讨会也邀请了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作家艺术家们的参与,不仅谈文学翻译,而且谈艺术翻译。小白认为,作为一个写作者,对中文表现力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确有所体会,但不能简单退回到中文的固有程式语法,应该吸收融合外国语言作品中某些长处,改造和发展这门语言,正需要作家和翻译家们的共同努力。文学和艺术相通相容,文学翻译领域的好与坏,在艺术翻译领域同样存在。孙惠柱认为,很多人盲目相信阿尔托等人反语言、反戏剧的理论,轻视甚至无视剧本翻译,以为当代戏剧就应该超越语言,这就让本应最重要的剧本翻译严重边缘化了,以致介绍的重点转到了引进各式各样的“文盲戏”。
  翻译工作除了“引进来”,更有“走出去”,承担起提升当代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的重要使命。郝一民教授认为,除了及时译介成熟的中国原创理论体系外,还需要更主动的参与理论原创,各个学科理论的中国化也应该进一步提出“世界化”的主张。翻译界与专业领域沟通信息,提供情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创新。彭伦认为,走出去的双向主体是代表中国作家的出版社或经纪人和购买版权出书的外国出版社。中国的出版社没有负责国际版权销售的专业人员或部门,缺少专业的版权代理/文学经纪人。因此,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半官方机构,承担起面向外国出版社的翻译出版资助,外国译者访问中国项目、定期制作中国文学推荐书目,参加国际书展推广,资助中国作家参加外国文学节或巡回推广等等。
 
 
  此外,译协、评协的会员也在自由发言阶段畅所欲言,围绕着大会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翻译工作是为人类文化的多元多样而工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沟通而工作。在文艺界特别是评论界开展跨界交流、综合讨论,有利于互开视野、各启思路,有利于求同存异,至少可为各自事业的未来提供多一些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