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张爱玲小说译者金凯筠:我对翻译题材的选择
2017.03.03
分享到:
 
 
2015年12月20日,张爱玲小说英文译者、美国查塔姆大学教授金凯筠(Karen Kingsbury)在京就“全球化时代的中译外”主题与国内翻译界进行交流。[刘强 摄]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在其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下的名句。
  12月17日,张爱玲小说英文译者、美国查塔姆大学教授金凯筠(Karen Kingsbury)在北京与文学及翻译研究者和爱好者分享经验时,脱口而出的就是这段经典文字。
  金凯筠参加的这次研讨是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主办的首期国际翻译家研修活动,来自国内外的十多位翻译工作者14日起在京参加为期7天的研修讨论。
  2007年,金凯筠翻译的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Love in a Fallen City)一经出版便轰动一时,随后被录入英国著名的《企鹅经典文库》,从而使张爱玲成为继钱钟书之后第二个进入企鹅经典丛书的现当代中国作家。
金凯筠在接受中国网专访时,回忆并畅谈了翻译《倾城之恋》的过程以及个人对翻译题材的选择。
  九十年代初期,金凯筠师从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夏志清研究比较文学,夏教授极力推荐张爱玲的小说作为研究方向。金凯筠最先接触的是张爱玲本人翻译的《金锁记》英文版,却未被触动,直到后来读了《红楼梦》,又读中文版的《金锁记》,才发现了张爱玲作品的“美妙”,并决定翻译《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会吸引读者,是因为小说中有生动的语言,深厚的哲学思想,丰富的社会环境,人物性格鲜明,故事结构完整。”金凯筠说这些因素是她选择《倾城之恋》作为翻译题材和研究题材的主要原因。
  金凯筠介绍,“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经历、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些方面与美国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一些电影和文化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文化的共性也是《倾城之恋》译作被认可的原因之一。
  金凯筠认为在选择翻译题材方面,与中国作者或文学研究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有帮助。她说,“交流能帮助我们知道哪些作者和作品最具有代表性,作者和作品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译者从而更加了解一个作品是在怎样的话语背景下产生的。”
  谈到翻译的难度,金凯筠表示中文和英文主要的一点不同在于语义内容,“中文选择某一个字或词,可能是因为它在孟子时期就已经被采用。比如“义”和“礼”,这些字用了2000多年,而英文没有在年代上可以相对应的如此古老的字词,这在翻译中有相当大的难度。”
  早在70至80年代时期,张爱玲曾自己翻译过一些作品,其中包括《金锁记》的中译英版本。一些张爱玲译作的研究者近些年从作品自身特点、文学文本的接受、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对金凯筠译本和张爱玲译本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研究。
  《倾城之恋》中有一句话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在比较研究张爱玲译本和金凯筠译本的一些文章里,这句话得到了体现。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因为爱好文学,因为喜欢张爱玲作品,因为深入翻译,所以懂得译者的不易。
  金凯筠透露,目前她正在进行一部张爱玲传记的英文创作。
  金凯筠参加的这次活动还邀请了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翻学院前院长、教授鲍川运,联合国资深译审蔡力坚,《三言两拍》译者、美国贝兹大学教授杨曙辉和联合国资深翻译杨韵琴,《骆驼祥子》译者、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翻学院副教授施晓菁,刘震云小说译者、墨西哥资深翻译专家莉娅娜(Liljana Arsovska)以及参与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关键词”等重要项目的国内资深翻译专家进行研修交流。
 
作者:周静  来源: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