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译者于是:时间之间的摆渡人
2016.07.04
分享到:
  睡到自然醒,精神充沛,做意式咖啡,配三明治或羊角面包,坐到电脑前,把昨天翻译好的段落再看一遍,顺着它往下翻译,原作是搁在立式书架上的,书页边有箭头式的书签指着已经翻好的段落,翻到某个词句需要斟酌时,会抬头看着窗外的小树林发呆,那是高架桥旁边的护林带,高高的乔木,偶尔会看到松鼠爬到枝头,春夏秋冬每天都有不同的凋零或绿叶的生长……
    这是译者于是在进行翻译时最自然放松的工作状态。由她翻译的珍妮特·温特森作品《时间之间》刚刚面世,而早在六年期,于是就翻译了温特森的处女作即成名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2010年七月出版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现已在市面售罄,想看的话只能求助于二手书市场;笔者特意查了一下,一本定价25元的书,二手书市场现售价已高达100元以上。而四月底刚刚面世的《时间之间》,目前豆瓣评分8.9,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
 
 
  “翻译让我在最难以为继的时候忘记一切烦恼,钻到字里行间,不考虑别的;翻译也让我迅速消耗精力,不再留恋无谓的娱乐或感情。生活发生巨变的前后,我认为,翻译比写作更能让我稳定下来,并逐渐开始有规律的生活。所以,很多人纳闷我怎么会安心做那么多翻译,答案很简单,它代替了我几乎所有的娱乐和社交,帮我完成了这几年的生活、情感和事业的过渡。我拿它当药。它也基本令我痊愈,而且——并没有让我放弃写作。”
     这是于是在2009年博客里写的一段话,很好的回答了“我为什么翻译”这个问题。
     采访于是时,见面地点约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门口,使馆区附近的绿荫比别处更茂盛许多,切割出许多细碎的光影。好风景好心情,忍不住多打量了一下刚录完两个多小时节目依旧神采奕奕的于是:身材娇小,穿一条到脚踝的长裙,栗子色齐肩短发,发质甚好;走路步伐舒展,言语轻柔但笃定且语速持续快转;笑容自信狡黠,不动声色地藏起了岁月的痕迹。
     边吃边聊的采访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期间于是抽了一支烟,哈哈大笑了四次,聊得起劲时还脱掉了外套,露出两条白晃晃的臂膀,既豪迈又女人。
  时间之间,向莎翁致敬
  “‘斯芬克斯?那不是个内衣品牌吗?’
    ‘内衣品牌叫斯潘克斯。斯芬克斯是个女人——你肯定知道她这种类型:一半是魔鬼,一半是玛丽莲·梦露。斯芬克斯自有一套女性逻辑——对她当然说得通,但在我们这些外人看来就太疯狂了。她的规矩是这么定的:坐下来,喝一杯,猜谜语,你猜对了,她就把底比斯城的生杀大权交给你——反正她在别处还有生意做。但她其实是个狡猾的混蛋,如果你猜错了,她就把你的头咬下来。’”……
    这是《时间之间》里的一个小段落。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创立于1917年的霍加斯出版社为了隆重纪念这特别的一年,推出“新莎士比亚系列”,邀请当代著名小说家们重写莎翁经典,这个系列自2015年10月起在二十多个国家隆重推出,最先面世的就是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改写自《冬天的故事》的《时间之间》,其后,还会有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艾特伍德改写的《暴风雨》、美国作家吉莉安·弗林改写的《哈姆雷特》等七部佳作陆续出版。
     400年来,莎翁作品一直在被各国艺术家不断地改写。在译者于是看来,正是因为莎翁的剧作凸显了人性中最本质的情感冲突:嫉妒、贪婪、欲望……所以即便搁在新的时代、另一个国度,人物和情节也能成立,这成为后人再创作的根本原因。
    “之前对莎翁剧作的再创作大都是在舞台上、银幕上,换言之,是以表演艺术为主的。因此,今年霍加斯出版社创意的改写莎翁项目就显得与众不同:从剧作到小说,是纯文本形式的再创作,并且特意找来世界各国的小说专家,显然,也希望小说家们在创作时融入各自的小说特色,呼吁个性,赞赏跨时代的文本演绎。从规模上说,这是前所未有的;从效果来讲,我们可以预见的是,这套改写莎翁的小说作品肯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唤起读者们对莎翁剧作文本的兴趣。”
    对于是来说,翻译《时间之间》最困难的便是莎士比亚的部分。最开始翻译的时候她参照的是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中译本,随着翻译工作的推进,她发现必须要把英文原版翻出来对照查阅,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听起来简单,但由于无法在第一时间准确判断出书里出现的那些典句子究竟在莎翁原著的哪一篇章哪一段落,所以查阅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是需要极大的耐心。
    “翻译有时候会非常枯燥。即便是在喜欢的书里,也会有枯燥的段落。比如那些看起来很轻松有阅读快感的段落,有时候更需要经过大量核实及查阅原文。”
  一个开始,一个结束
  “翻译的时候,我常常生气。因为珍妮特·温特森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不打招呼的那种跳跃,让我很没把握。因为她随心所欲地使用杜撰的童话、严谨的经文,也让我很心虚。我们不拥有同一个词库。每当有人让我概括这本书讲述了什么,我都很无奈地做张口结舌状。她谈了太多,关于信仰、爱、、魔鬼、完美、背叛……”
    这是于是在翻译完《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写下的状态。
    于是说,她和大部分的读者一样是从《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开始了解温特森的。温特森是一个被人抛弃的小孩,这导致她和养母关系不是很好。她在确认了自己的性向后,离家自立,更差点儿和养母断绝来往。弃儿,这个主题在她的《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得到了充沛的表述,尤其是她和养母之间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关系。
    “人生本是部分真实,部分虚构,而且永远是个改编故事。我因为书写而找到出口。“温特森在自传《正常就好,何必快乐》中这样写道。所以于是把《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比喻成一个开始,温特森弃儿故事的开始,也是她写作之路的开始。
     故事还在继续。温特森在处理她母亲遗物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自己当年被领养的证书。她找生母的过程非常曲折。她说,一直到她找到生母,她才真正领会到《冬天的故事》里面的结局——这个孩子不是被抛弃的,结局让所有人都觉得圆满。“《冬天的故事》的悲喜大团圆,刚好映衬出温特森人生故事里的跌宕起伏:她千辛万苦找到了生母,宽恕,团聚,让自己不再是弃儿,新恋人也始终提醒她,你不是没人要的——如同剧中的神谕所言:找到遗失的孩子,病苦的世界才能回到正轨。借由她的自传,再读《时间之间》,恐怕谁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霍加斯出版社有没有重写莎翁的出版计划,温特森都会以《冬天的故事》为启迪而创作。“
    这足以看出于是在翻译温特森的作品时做足了功课。正因为对温特森人生经历细致入微的了解,才能将其作品中最细腻的情感传递给读者。“译者面对的不只是文本,还有原作者的心意。翻译并不只是两种外语之间的工作,哪怕在同一种语言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也时常需要翻译:把一个人的心意转译成另一个人听得懂的言语。“
  译者之外的时间
  于是是晚上6点档出生的天枰座。“上升在双子,金星火星都在天蝎。虽是天平,但明摆着是个不平稳的天平。“这个自称不平稳的天枰,从初中便开始写作。她说自己是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第一批人。因为妈妈是自动化科室的工程师,所以在念高中时就有了一台组装机,从那时起她的写作之路都是在电脑里敲敲打打完成的。
    “翻译就好像是有一个人在你前面走,你只要跟着他走就好了,肯定会有路的;写作不一样,写作会走着走着,走到一个没路的地方。“其实除了译者这一身份之外,于是更早进入人们视线是以作者的身份。”于是这个笔名,源于十六岁时和死党们内部通信时的暗号,最初投稿也用这个假名,没想到一投就发表了,成了笔名,用到大学时代,也就懒得换了。“
    于是曾养过一只黑猫,并以它为原型发表了小说《一只黑猫的自闭症》。“宠物更多的是带给我一些思考,比如日常生活需要有一些和自己不一样的对象,你去观察它,这非常有必要,不要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样会有问题。“
    不码字的时候,于是会去阳台上看欧洲月季的新花苞扩张到了哪个程度,看冬季的紫阳花有没有新叶芽;会去厨房里转转,找些好吃的,搭配现有的花草茶叶,泡一些暖饮;会去洗手间转转,看看白头发又多了几根,该换个什么发型;会整理房间,她说作为一个生活白痴,只在收纳方面有些过人之处;也会去物业办公室拿快递放在那里的包裹,顺路看看垃圾站里的夫妇又收到了什么货色,再顺路去菜场买点生鲜蔬果。在于是的眼里,这么小的小区,其实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以下是关于《时间之间》的补充采访,喜爱莎士比亚和温特森的读者或许可以找到点共鸣。
【访谈实录】
做書:《时间之间》是为了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推出的作品,你觉得莎翁的作品在今天有何不同的意义吗?
于是:在不断被改写、被重新演绎的过程中,莎翁剧作拥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400年前,莎翁的剧作在宫廷或市井上演,其所担负的意义本身就很多样:反对暴君,反对清教徒的禁欲,呼吁爱和性的自由,赞颂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中世纪,这样的戏剧可以说是先进的,代表了现代性。而莎翁的经典性在于塑造出了经典人物,在经典情节中设置了精彩的人性冲突,当今艺术家对莎翁的改写并没有、也不可能颠覆这一点,反而可以这样说:用当代的舞台表现技巧、当代社会语境中的丰富人性,去强调莎翁剧作中已有的人物内心状况。我认为,莎翁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表现了内心状况,而非生存状况。
做書:《时间之间》和《冬天的故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于是:温特森把故事背景完全搬到了当代:金融危机后的西方社会。宫廷没有了,但贫富之差还在。莎翁笔下的国王变成了富可敌国的企业主:列奥。巧舌如簧、不卑不亢的王后则成了法裔女歌星咪咪。同样遵循原作的是故事的核心,或者说,触发点:列奥有极强的嫉妒心——他一个人的嫉妒,足以扭转所有人的命运。
波西米亚国王变成了优雅聪慧的软件开发设计师:赛诺。小说补充了他们少时的情谊,继而引申出赛诺和咪咪的情感根源。这让“嫉妒”有了更深邃的弥漫空间,因为赛诺和列奥的双向性向,三角关系就骤变成了五角关系。列奥会因为嫉妒失去理智,正是因为这嫉妒是双份的、双向的。这应该是改写部分中最有趣、最切中当下读者神经的一个重点,也是温特森的一大特点。
经典的结构,经典的人性纠葛,温特森全部承袭到位。考虑到她一贯是非传统文本结构的成功实践者,这一次的时间跳跃对她来说甚至不算是挑战。时间的间隔,其间的间离,构成了《冬天的故事》和《时间之间》的结构基础,在这一点上,两个文本完全一致,细微差别仅在于:前者以十六年为间隔,温特森估计是考虑到未成年人不该私奔订婚,将这段时间改成了十八年。
从作品的深层意义来看,我认为《冬天的故事》基本上局限于传奇舞台剧的模式,并不深究人物的情感逻辑及其根源,而《时间之间》是立足于人物的存在,尽可能饱满地充实了人物成长的过程,让一切合理化,包括魔法的部分,温特森也将其合理化——若细读《冬天的故事》,你会发现台词中早已暗示赫美温妮没有死去,所谓的雕像就是她本人扮演的。
要基于原有的人物谱系写出现代故事,实则不易。我认为,温特森改写得很成功,甚至配角也很出彩,尤其是骗子奥托吕科斯!他是为大团圆穿针引线的人物,也是奠定喜剧格调的丑角,但在温特森的小说里,他和傻乎乎的科洛关于“环岛”的历史性发现、卖车时的禅意论说,任谁都会拍案叫绝。这种纯喜剧的段落在温特森先前的小说里并不多见。现在,我们面前的奥托吕科斯是个极富当代奸商特色的形象,我认为,他比莎翁笔下那位只会偷钱包的奥托吕科斯精彩多了。
奥托吕科斯也能牵扯出另一点:温特森写当今社会可谓犀利!不管是玩儿转金融界、慈善界的列奥,还是典型的犹太难民后代宝丽,甚至参与街头抗议的艺术家,都是极具社会性的形象,只需寥寥数语,温特森就勾出了这个时代的特性,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分寸都拿捏得很准!因此,相比于莎翁原作,每一个人物都有了自己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维持了小说文体的平衡和丰满。
温特森写道,“我想要展现心灵是如何疗愈它的破碎。”所以,爱必须强大,必须深沉,才有能力去疗愈破碎,去抵挡时间的间隔。莎士比亚既不热衷于家庭生活,也没有在《冬天的故事》中展现《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写痴情爱恋的功力。但温特森做到了,她必须把赛诺和列奥、列奥和咪咪、赛诺和咪咪、帕蒂塔和泽尔……的爱情都写得让人动容,嫉妒才有立场发威,悲伤才有摧毁的力量,传奇才有可能发生。写爱情,原本就是温特森的强项啊!不如说,这一次,温特森对心仪已久的莎翁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再以精辟的现实参与感,用纯粹的小说家的笔法贡献了几位传奇人物,写了一则经典的爱情寓言。
做書:《时间之间》书名的由来?
于是:小说的原文书名是The Gap of Time。我参考了莎翁《冬天的故事》剧本的最后一句话,列昂特斯招呼各位找个地方叙旧,梁实秋译为“找地方慢慢地畅叙这样长期别离之中个人的经历”;朱生豪译为“一路上我们大家可以互相渴叙这许多年来的契阔。”
一共四个单词,若无语境限制,倒也好译,虽然史上最有名的这两个译本多少有些语感、语义上的差异,但都未失“时间的间隔”这种本意。但用作温特森小说的书名,似又太过直白?
时间,在这个故事中不是“鸿沟”式的长时间,也不是“间隙”式的短时间;甚至不是线性的。从《苹果笔记本》开始,温特森就常在写作中注入电脑写作、互联网沟通时代特有的情感困惑:在虚拟时空里,人的自我身份意识、情爱表达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赛诺发明的游戏就叫作“The Gap of Time”,游戏中,时间本身也成为变项,成为玩家中的一员,玩到了第四级,玩家就能在时间中任意前进、后退、静止、跳跃。这是绝妙的意象,象征了因懊悔、怯弱而深陷过去的赛诺和列奥渴望扭转时间,改变过去犯下的错。这时间的gap也隐约有了动感,因而,为了匹配这款小说中的游戏,书名就绝对不能译成“鸿沟”或“间隙”了。
再者,时间,是温特森写作生涯中持续出现的议题和意象。温特森在自传中提到,在牛津的第一个学期末,她和同学们读到了艾略特的《四首四重奏》,继而开始思考时间的问题:“过去难以改变,它像个保姆一样如影随形,站在我们与崭新的现在之间——此刻,就是新的机会。”之间,以及潜藏在之间的机会。
后来,她想和养母达成和解,但始终没有这个机会;再后来,她失去了深爱的女人,一度精神崩溃,那期间,她写了两本童书,其中之一叫作《纷乱之屋》,书中有一个虚构的末日世界,时间就像油、水或其他商品一样即将用尽……
因是议题,是思考的对象,因而在写作中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意象——在这本小说里,失去丈夫、朋友和儿女的咪咪在十八年中形只影单,走不出过去,因为“过去总在那儿,就在她的正前方,她每天都要走进过去,像一扇门砰然关闭,将未来锁在外面。”
“她也被桎梏在时间中,和所有的雕像、饰板、仿品一样,俯瞰着、旁观着瞬息万变的城市。”就这样,咪咪和莎翁笔下赫美温妮的雕像融为一体。帕蒂塔即将和父亲见面、一切即将水落石出的时候,“(她感到自己在)逼近一个点。她在时间中的坐标。”换言之,她个体的时间即将融入这本书的时间,四维的,宇宙的、动态的、个人和他人纠结的时间的整体。……
最终我用了多音字“间”来囊括这一切。读第一声时,意为两段时间相接之处,或介于两桩事物当中;或是时间之顷刻,或是空间之间隔。读第四声时,意为间隙,间断,也有离间、除去之意,或偏僻小径。我希望这一个字能囊括多年契阔及其情感内涵,再囊括时空漂移流转,塑成每个人迥异的命运,甚而能匹配允许时间跳脱自由的赛诺的游戏。
 
作者: 李艳敏  来源: 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