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没字幕,英国人也能看懂汉语莎剧”
2012.08.01
分享到:
      7月22日,在央视体育频道播出的“伦敦行动”系列专题节目中,观众们随纪录片《春满英伦》的镜头探访了伦敦奥运来临前的当地文化盛事——莎士比亚戏剧节暨奥林匹克文化节,倾听了与之相关的五个中国人在伦敦的故事。    
      这五个人分别是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王晓鹰、香港舞蹈演员黄铭熙、在英留学生董一燃、话剧经纪人袁鸿和电影导演张艺谋。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参与到英国伦敦奥运文化之中。伦敦奥运会让这五位身份不同的中国人,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对于奥运的态度大声表达,恰如导演丹尼·博伊尔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中运用的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台词:“这个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    
      《春满英伦》导演、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导演梁迈回忆,其在伦敦时住在海德公园对面的酒店,他经常能看到很多人跑步,英国人把体育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至于戏剧,梁迈告诉早报记者,“英国人对于莎士比亚真是烂熟于心,他们的文化跟他们的生活习惯、精神水准有很大关系,看戏绝对是他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国人对体育没功利心”    
      东方早报:你之前对伦敦的印象和你这次去伦敦的印象有区别吗?    
      梁迈:我之前没有去过伦敦,这次去和我心里的感觉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我之前对英国的印象不是特别好,这都要怪《雾都孤儿》,让我觉得伦敦就是一个雾都,可能污染很严重,前一阵又是金融危机,又是工业的迅速衰老,没有好印象。但我这次去了以后,内心有了一个极大的反差,完全不像我想象当中的伦敦。    
      首先它环境非常好,奥运的氛围不是那么的热烈,我离开幕式不到一个月去的时候,从机场出来,看到了赞助商广告上有一个奥运会的标志,也跟奥组委一点关系都没有。第二次看见,就是去酒店的路上,经常会看见一个楼上面有一个大的(奥运会)标志,之后,我就再也没看到过。   
      我后来还问了中国驻英大使馆的文化处处长,怎么看这个问题?他说,这就是中国和英国的文化差异问题,当然你别看英国看似没有大肆宣传,但实际上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时候开幕,哪一天该干什么,他们真的很淡定,奥运会前期的景象看似还不如莎士比亚戏剧节热闹呢!但在英国,体育真是深入人心。我们就住在海德公园对面,经常能看到很多跑步的,我们还跟拍了一个热爱体育的英国青少年,他们家旁边就是一片绿地,他们经常在那儿踢球,不是为了胜负,就是为了锻炼、娱乐。我跟他们聊天,觉得他们对体育丝毫没有功利心,只是把体育看做是生活的一部分。   
      东方早报:有人说,英国当地文化人还是不太欢迎奥运会,因为奥运会带来的商业氛围有可能会破坏当地固有的文化氛围,对此你怎么看?   
      梁迈:这是有可能的。从当地人的角度来说,奥运会在他的家门口举办,可能会触及他的某些利益,奥运一来,到处都是人,肯定会影响他的正常生活;但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奥运会是一个很好的提升自己国际影响力、经济实力的机会,它夹杂了商业、文化等更加丰富多彩的平台。   
      特别是文化参与进来以后,使体育显得不那么枯燥,因为我们看体育比赛,往往就是赢和输的问题,那体育比赛之后怎么办呢?这些游客不能从早到晚看比赛,所以,伦敦这方面做得不错,它有一个很长的奥运文化季,甚至会延伸到奥运之后,因此,当你看体育比赛间隙的时候,去看看英国的戏剧,这非常有意思。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表演,来自36个国家、37种语言的交流。   
      像王晓鹰导演在《理查三世》中用了很多中国符号,请了三个京剧演员,加了很多唱念做打。片子中那个孟加拉版的《暴风雨》,根本就完全没有英国戏剧的风格了,又唱又跳、又打鼓的,他们都是把自己国家的文化符号,以莎士比亚戏剧为载体,在伦敦进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就像《暴风雨》中的那段台词,“这个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博伊尔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才选择了《暴风雨》放在开幕式上,因为英国就是一个岛,在这样的一个岛上,有来自36个国家、37种语言的人,像一个大家庭的聚会。   
      “莎翁戏融在他们血液中”   
      东方早报:普通话版《理查三世》在英国首演之前出了状况,环球剧院为他们解脱了困境,王晓鹰一直在片中夸赞英国人的敬业态度,虽然首演变成了一次裸台式的演出,又是用中文演出,但还是博得了英国观众的喝彩。   
      梁迈:对,英国人对于莎士比亚真是烂熟于心。当时有一个细节,王晓鹰导演在排练的时候,男主角手里拿了一串小佛珠——当时所有的服装道具都在船上,因为天气原因,到了港口却靠不了岸,所以他们不知道从谁手里拿了一小串佛珠。   
      王晓鹰当时就说,“这个哪行啊?!”因为不是电影,可以给一个特写,那么大的一个剧场,谁能看见他手里拿着这么一小串佛珠,所以王晓鹰就随口一问,“谁还能找到(大一点儿的)佛珠?”当时所有人都傻了,哪儿找去呀?要知道英国哪儿有卖的也行,真找不着!   
      没想到,5分钟后,环球剧院里的一个英国姑娘就给王晓鹰拿来三串大小不同的佛珠,就5分钟!当时王晓鹰非常高兴地挑了一串,回头就跟我说,“梁导,这就是莎士比亚!”   
      说到他们的观众,就像你说的,真的非常专业。因为在英国演出,不像在中国会打字幕,同期翻译,他们只是每场有个提示,大概告诉你是要演一个什么内容。我们当时看买票的,三分之二都是英国人,他们该笑的地方笑,该鼓掌的地方鼓掌,王晓鹰想出的所有的彩儿,他们都应和了,为什么?因为莎士比亚戏剧对于他们来讲,可以倒背如流,完全已经融在血液中了,他们在心里已经同期翻译出来了,而且英国人对于看戏,完全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点我也特受感动,你要买戏票还真不容易,可以买站票,5英镑一张,其实很便宜。因为他们太热爱戏剧,票一抢而光,他们的文化真的跟他们生活习惯、精神水准有很大关系。他们晚上绝不会(去)KTV,或者打麻将、搓饭,人家就是看戏。   
      《火的战车》的发行是戴安娜绯闻男友的父亲   
  东方早报:你为什么觉得《火的战车》能够代表英国电影?   
  梁迈:当时开会的时候,张斌(央视体育中心体育新闻部副主任、“伦敦行动”总策划)希望我做英国电影和莎士比亚戏剧节两个内容。我就问他,“英国这么多电影,我要做哪个?”他对我说,“你能不能着重谈一谈007和福尔摩斯?”但这两个人物都是臆造出来的,我觉得我们是体育频道,其实应该找体育电影,或者跟奥运有关系的这种电影,我跟他推荐了《火的战车》。这片子得了1982年奥斯卡奖的4座奖杯,而且《火的战车》里的人物是真实的人物,利德尔(电影主人公的名字)并不是臆造出来的,他又是生于中国死于中国,跟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讲述的又是1924年第8届巴黎奥运会发生的故事。我觉得它跟奥运、跟体育、跟中英两国都有密切的关系。后来张斌就同意了,我就拍了第二集《神圣的终点》。   
  东方早报:这个电影背后还有什么故事?   
  梁迈:我在采访《火的战车》的导演的时候,了解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他告诉我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英国电影,但是英国一分钱没出,他当时筹备了两年,找不到投资,最后找到的资金,一半来自于美国,一半来自于吉卜赛人。而且投资只有600万英镑,和今天比,真是一个小制作。   
  这个片子的演员在体育方面进行了3个月的训练才开始拍摄。拍摄完成之后,电影没有人肯发行,都觉得这样的片子不赚钱,最后谁发行的呢?就是戴安娜(王妃)绯闻男友的父亲,他在伦敦有一个最豪华的百货公司。他为什么接下来了?第一,他还是喜欢这个电影,第二是想讨好英国政府,因为是讲的英国的事情,没想到买下来之后,它在北美连续几周都占据着票房榜首的位置,让老板赚了很多钱,  所以英国人有时候还真是太保守了。
 
作者:黄小河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