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好译者是怎样炼成的?
2015.11.12
分享到:
 
 
  张彦,自由译者,长期为知名出版机构和文献期刊翻译稿件,2009年至今有多部图书译作出版,包括《我从新疆来》,《那年那月人马情》等。
  2009年开始做翻译,至今,最深的感受是两个词:兴趣和坚持。兴趣二字看似简单,提笔写写或者敲敲键盘,也是两秒钟的事,但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喜欢还得两辈子攒来的热情。没有兴趣,坚持二字就无从谈起。
  我的兴趣来自何方?每个人的兴趣来源不同,我的有两点,父母不经意的影响和中学阶段遇到的良师,如果这两点不足以解释的话,姑且用"缘分"二字来解释吧。
  接下来,我想很简要的说说这些年做翻译方面的一些感悟。
  第一,不管口译还是笔译,重在用心积累,其实这个道理大部分人是懂的,但是真正落实才是好样的。都说翻译家是杂家,要求知识面要宽,阅读是根本,有人喜欢拿着纸质书一页页翻看,觉得这样才有读书的感觉,喜欢圈圈点点记录自己阅读的痕迹。若实在没时间或者耐心不足,也可以在手机上下载China Daily 以及BBC之类的App定时不定时地看看新闻,看到好的表达,定要摘下来,不定时翻阅并使用,变成自己的积极表达。有其他更好方法的或者更好App的欢迎分享。
  第二,要扩大学习和交流的面,多寻找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了解行业信息,多看看别人的思维和见识。翻译圈的会议和沙龙也不少,大大小小的翻译培训也正在渐渐兴起,翻译技术更是朝阳态势,未必要一一追踪,从时间和精力上也不允许,但是建议尽量本城市和周边城市就近多参与,有价值的会议或培训稍微远点也值得前往。包括崔启亮老师不定期的翻译技术培训班(北京)、曹旭东秘书长发起的中国翻译联谊会、博雅翻译文化沙龙发起的翻译职业交流大会、瑞科翻译联合东南大学等发起的翻译技术和语言资产管理大会(南京)、活跃的沙龙、活跃的译协活动(这个比较少,要善于挖掘)、网络上的短期远程翻译培训班(为避免上当、为了物有所值、要善于鉴别)。以上活动本人都有参与,很有收获,包括最近的10月17号于南京召开的翻译技术和语言资产管理大会以及20号晚上于同济大学举办的第十届上海翻译技术沙龙,内容很新颖很前沿。沙龙还采取网络直播的形式,使不能到场的也能远程观看、甚至参与讨论,场内嘉宾的问题都有场外积极人士回答,不得不感叹高科技带来的便利。
  第三,单独说说翻译技术。崔启亮老师在江苏翻译技术沙龙微信群里提到两个"警惕":警惕唯翻译技术伦,警惕排斥翻译技术论。现在翻译技术处于上升阶段,对传统翻译带来很大影响,传统译者及翻译公司都感到了危机。其实,一方面不可过度危机,一方面要确实迎接翻译技术,大势所趋,保持学习。关于翻译技术研究方面,多关注以下老师:北京的崔启亮老师、王华树老师、韩林涛老师、余劲松老师、山东的徐彬老师等等。可了解的渠道很多,QQ群、微信群、微博、论文网站、专著。王华树老师的新书《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信息量很大很实用,读过的人王老师的《翻译项目管理实务》的也力荐此书。另外,北京大学韩林涛老师和余劲松老师主讲的免费慕课"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讲解详细、实用。
  第四,与其他译者多交流信息,资源共享。听起来很老套的道理,但是真正实践了你会发现真的很受益,会了解到意想不到的信息。自媒体如此发达,多关注一些有质量的QQ群和微信群、微博。何为有质量的,就要个人甄别了,考验译者的信息搜索能力和判断力。
  第五,从基本功的角度讲,翻译考验的是双语转换能力,外译中极其考验汉语功底,但文字驾驭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非耐得住性子既博又专广泛涉猎不可。略显浮躁的社会,能安安静静读书的人有几何?但愿你我就在其中之列。
  也许各人经历不同、体会不同,谨与诸君同交流共分享。惟愿能有更多人体会到把玩文字的乐趣以及文字转换间的小小成就感。
 
作者: 张彦  来源: 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