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阅读,过分轻松是危险信号”
2012.07.02
分享到:
      “网络时代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阅读变得过分轻松、方便时,我有一个担忧:浅层的浏览会不会从此代替专心致志、费点劲儿的思考,久而久之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近日,年近八旬的作家王蒙在上海图书馆开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听他一口京片子,像唠家常一般与大伙分享自己曾经读过的那些书、书中的那些智慧,也对网络时代催生的肤浅化阅读趋势不无忧虑。
      读书只为发现人生真谛
      “我读第一本书时刚满7周岁,在北京上小学二年级。那本书是《小学模范作文选》,第一篇文章名叫《月夜》,读到第一句话‘皎洁的月儿升起在东方’时,我真是太兴奋了!”王蒙解释道,“那时北京的污染还不严重,月亮特别亮,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但这种亮跟太阳的亮不同,跟灯光的亮也不是一回事,有点白,有点清,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纳闷该用什么来表达这种感觉。后来一看作文选里的‘皎洁’,豁然开朗,如果没有这两个字,我怕是永远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月亮。”他坦言自己对月亮的发现与读书分不开,至于爱情,更不用说。他说:“不读书的人只是本能地去体会爱情,丧失了多少美好、神秘的感觉。我常常在想,究竟是先有爱情再有爱情的诗篇,还是先读了爱情的诗篇才有了爱情。从我个人来说,其实是先读了爱情的诗篇,八九岁时我已经读到爱情的诗了,而我对爱情还没有任何的实践,但感觉爱情真好啊!”
      艰难年代,王蒙也读狄更斯的《双城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人们正在升入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这本书写的是法国大革命,看似和中国一点关系也没有,却让我看到历史的风暴中,一个人是多么无力,需要有多大耐性。我便也默默告诉自己,不要着急,该等待就等待”。
      在王蒙看来,读书不为书本身,最令人感动、兴奋的是,人们从书中发现了世界、发现了人生的真谛。记取书中的知识固然重要,智慧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更能予人启迪。
      不妨读些“费劲”的书
      时下,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让资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轻松,王蒙这位老作家坦言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碰到了新问题:“我发现敲敲键盘点点鼠标,网络上要什么有什么,百度一下,有时连电话号码也能一蹦而出,只要窗口开得够多,一分钟涉足15个阅读领域都不成问题……可如此一来,阅读会不会变为表层浏览、浅层思维,人们看似夸夸其谈、无所不知,事实上却缺乏深入的、系统的、一贯的思考。”他认为这是一个危险信号。
      1998年,王蒙在美国遇到一位令他肃然起敬的汉学家,此人用56年时间翻译中国哲学经典《管子》。“完成一项学术研究,很可能需要10年、15年,甚至50年,如果大家都是网络培养出来的‘浏览手’,今后还有没有人能够坚持做这样的研究,我很怀疑。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能够连续一两个小时坐下来看书的已经很少了,他觉得不舒服呀!”王蒙说自己现在颇为理解当年电视遥控器发明时美国学界的担忧,“遥控器让改变观察对象变得太过容易了,结果便是,频繁使用遥控器的人容易缺少责任心”。
      “不读书是不行的。网络时代,读书其实越来越重要。”王蒙建议人们读书时,不要只停留于浏览,还要学会沉下心来,不要只读那些令自己舒服、快乐的,还要读些“费劲”的,循序渐进。“比如古典文学,不必非要等到各方面都训练好了再去读,不懂的话你可以猜呀!比如哲学书,其中的思辨性经得起反复琢磨。”
 
作者:范昕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