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中外学者齐聚上海 探讨“从泰戈尔到莫言”
2013.06.04
分享到:
上海译协参与举办“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年6月1日、2日,由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上海翻译家协会等单位参与合办的“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举行。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史耐恩,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译协会长谭晶华等领导、官员、学者、作家、翻译家出席了开幕式。

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致辞

      沈文忠在致辞中表示,从1913年到2012年,百年的东方文化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变迁,在文化软实力受到日益重视的今天,更深入地发掘泰戈尔与莫言获奖对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将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多新的思路,同时对培养东方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世界文化生态和良性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会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谭中,印度前外长夫人Radha Rani Chakravari,著名翻译家郑克鲁、谢天振教授,北京大学教授魏丽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建,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研究图书馆馆长Kristian Fredén,印度德里大学教授Sabaree Mitra等中外著名学者作了主旨发言。与会代表围绕“泰戈尔与中国”、“从泰戈尔到莫言:东方文化复兴的回顾与展望”、“莫言:乡土性与世界性”、“东方文化国际化与翻译”、“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与融合”等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学术讨论。
      中国本土作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家们在分组讨论中,就莫言作品在世界各地的译介与传播、文化冲突、莫言的乡土性、泰戈尔与中国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上海译协副会长袁莉从莫言作品在法国的译介状况阐述了中国文学的西方式生存,她认为法国人对莫言作品的评价集中在幻觉的现实主义和拉伯雷式的粗野,从翻译学研究的角度看,西方读者对于“异”的兴趣和接受,取决于其自身的文化处境和自我认识,中国文学在西方自由其生存之道。资深翻译家袁志英从翻译的角度谈了有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想法,翻译家杨伟民以作品《酒国》的翻译为大家介绍了莫言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情况;翻译家张经浩针对文化传播与翻译发表了见解,呼吁要更多重视翻译实践的价值;会员黄福海从莫言获奖引伸分析了诺贝尔奖的评奖机制,他认为莫言获奖标志着欧美部分读者有意向开始或深入了解中国的当代文学。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由上海译协会员、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孙宜学教授撰写的《泰戈尔:中国之旅》新书发布活动。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