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常凯申”的笑话又来了——专家指出学术回译须慎之又慎
2013.03.02
分享到:
   近日,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评论家周立民在阅读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学术书籍《灰色上海,1937-1945: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以下简称《灰色上海》)时,发现该书在翻译上存在不少细节出入,尤其是回译中国人名时张冠李戴。他的一声叹息在微博上引起关注。记者采访了多位学者,他们表示,《灰色上海》在学术上做出了贡献,美国学者傅葆石治学态度算得上严谨,但中译本令人遗憾。
  人名出错 译者之责
  1937至1945年的上海,正是由孤岛转为全面沦陷的最黑暗时期。乱世求生与民族大义,成为每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道德困境与政治抉择。本书以王统照、李健吾和《古今》作者群为代表,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和文本分析,记录了身处“灰色上海”的中国文人或隐退、或反抗、或合作的相互纠结的生存形态,逼真地还原出他们所经历的残酷精神拷问和无情的道德审判。在上海史研究的学术领域,该书算得上出彩,英文版出版于1993年,三联书店于去年出版了中译本。
  周立民圈点出书中一些细节错误,如将“王辛笛”译作“黄辛笛”(105页),将金性尧的笔名“文载道”译作“道载文”(219页);第7页注解表示原文引用自巴金《控诉书》,而巴金作品中没有这本书,据引文判断应为《控诉集》。此外,书中注解引用原著时,都只标明了出版地,没有标明出版社。周立民表示自己并未对照过英文原著,但相信这不是原作者的错误,而是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在微博上补充了自己的读书笔记:此书英文本出版于1993年,作者治学态度是严谨的。但中译本确实不尽如人意,钱君匋译作了“钱君涛”,周楞伽译作了“周愣伽”,等等。
  直译改译 看法不一
  有多位读者提出,该书在提到日本侵略军时,大都译作“日军”,偶尔却冒出“日本皇军”,这有点奇怪。
  在《灰色上海》的翻译错误中,周立民认为“日本皇军”的使用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皇军是日本人对自己的称呼,如果我们也这样说,等于认同日本人的侵略。出版人应该有自觉,就算原文是这么写的,也不能这么翻,除非这些文字是出现在原著的引文中。“举例来说,我们会把满洲国翻译成‘伪满洲国’。”
  对此,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谢天振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这涉及到对翻译文本的“操控”,要看译者追求什么,是不是要尊重原著,如果是,那么“日本皇军”的翻译是成立的,如果改译,会粉饰或模糊原著的立场。改译也是一种翻译方法,体现译者、出版机构的主张。在翻译历史上,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
  专家校对 减少差错
  谢天振指出,外国学者做有关中国的选题研究,将汉语原文翻译成英文,译者再从其英文翻译成中文,这在翻译上叫做“回译”。“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找到中文原文,必须下这个苦功夫。我曾经为寻找一个人名,耗费好几天,功夫在翻译之外。曾经有人误把孟子(Mencius)翻译成孟休斯,蒋介石(Chiang Kai-shek)翻译为常凯申,这些都是回译出错的典型例子。”谢天振表示,回译出错的情况目前比较常见,对翻译作品监控的松懈,造成了这些漏洞。
  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认为,这本由外国作者撰写的学术书籍有译有校,符合出版流程,出错可能是编校的大意。编辑有责任厘清事实,统一问题,梳理注解。
  学术各有专攻,周立民建议,这类上海史的学术书还是应该请专家来校。以孤岛时期的上海文坛作为硕博论文选题的学生都有不少,研究者对研究方向的人名、地名、书名会非常敏感。
  《灰色上海》一书的责编曾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差错还有待核实,如果存在,会在加印时改正。      
 
 
作者:乐梦融  来源:新民晚报